书法家两师徒彭庆勤与王嘉堃/为历届花踪作品挥毫泼墨

那么多过往花踪得奖作品中,〈破伤风〉述说父亲的故事,勾起了彭庆勤对母亲的思念,让他尤为感同身受。
王嘉堃认为书法离不开文学。

文学奖举办至今已经进入第十六届,每一届迎来了无数风格多姿的文本作品,丰富了马华文学。

为了配合第十六届文学奖,本报邀请我国名家,书写历届得奖作品,并于2022年9月2日至17日在八打灵再也表演艺术中心(PJPAC)举办“墨迹:联展”,展出他们为30年留下的墨迹。

在那么多得奖作品中,哪些让他们印象深刻,直击他们的灵魂深处?

在年少时与结缘,结缘的地点并非在相关的场合,而是在茶室里。

“我们看到咖啡店里一些啤酒品牌送的春联,当时觉得很不得了,我们的字怎能与之相比?”

“结果一个打乒乓认识的学长不以为然,说自己的字写得比那春联好,我们当时觉得自己是穷乡僻壤的人,怎么可能呢?就说要是他真写得好,我们就跟他学。”

撂下狠话后,他们决定接受学长的邀请,到他的家一探究竟,结果一看惊为天人,从此便与结下不解之缘,自学一手好字。

“家境穷,没办法像其他同学去学钢琴、大提琴,一是便宜,二是只要在家里一张小小桌子就能写。”

他坦言,自己出生在单亲家庭,父亲在他3岁那年就过世,全靠母亲独力将他和姐姐拉拔长大。虽然家境穷困,但家人并未反对他选择艺术这条道路。

“因为我考取到奖学金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,当时觉得有书读,比高中毕业就工作要好。”

读〈破伤风〉感同身受

询及在那么多过往得奖作品中,哪部作品印象最深刻时,他说第十届文学奖马华新诗首奖赵少杰的〈破伤风〉深深地触动了他。

“我很喜欢这首诗,因为它不像诗,像是在跟我们说一段经历。我的妈妈在去年MCO前在医院病逝,那种情感仍萦绕在我心头,所以当他述说到那个情景时,(画面)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来。”

一眼看过去,无论是《州府连环志》看似古代板报的布局;用淡墨书写营造若隐若现氛围的《隐身》;用“抖”的线条表达的《水颤》等等都各有特色,惟《破伤风》有些许例外。

《州府人物连环志》
《隐身》
《水颤》

 

原来,由于感同身受的共鸣,他选择用常见、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,无需使用过多设计,只要让它可读,书写手法看起来像是一面诵读,一面抄写的过程。

“(诗句的内容是说)他觉得爸爸很厉害,原来爸爸也会病倒。我家里也是妈妈一个人撑起,我觉得妈妈是万能,忽然她就过世了,才意识到妈妈也会老、也会走,这样的情形。”

在他至今的人生记忆里,他与母亲一直以来是聚少离多。小时候母亲外出打工,长大了他在外求学租房,基本是一个人生活。

“当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,觉得妈妈好像永远都在,所以这首诗会给我最大的感触。”

于是,在所有得奖作品中,唯独这首诗,他把作者赵少杰对作品的自述也悉数抄下。


《破伤风》

他坦言,这次任务面临着两个最大的挑战。一是要在短短3个月内,看完这些作品,消化后再创作,时间有些紧迫;二是要与举办联展,两人的作品内容不能“撞车”,以至于题材选择有限。

“我们过去以抄诗为主,在创作上是有局限的。局限指的是作品的尺寸,即便给我很大张的纸,还是有一个范围,所以我们通常抄诗,很少去抄散文、小说,因为太长了很难去表现。”

然而,历代得奖作品中,诗只占三分之一,结果本来只打算抄诗,尔后觉得题材过于局限,便将范围扩大到小说和散文,也因此展出的作品风格非常丰富,各具巧思。

离不开文学

的学生,此次联展可以说是师生强强联手。

“他是我学院时候的老师,也是朋友,所以这次合作相信没有问题。”

他选择创作的题材是新诗和散文,坦言若将散文或小说全篇抄录,与抄写经书没什么区别,所以采取节录的方式来呈现。

比如黎紫书的作品〈画皮〉,提及年代、时间、天气状况,他便选取前面这一段摘录抄写下来。

《画皮》

“新诗的话,就尽量抄写完,尽管新诗篇幅也很长。方路的〈卵生乡愁〉,全篇抄完,篇幅较大,用了两张纸。”

《卵生乡愁》

他笑说,虽然这次任务是一次挑战,但也很有趣,挑战的另一个意义是借助这个机会提升自己。

“第一,字太多了,我要怎么摘录我认为比较有趣、重要的部分,要如何处理画面(布局),不过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,我去年至今年展出的作品是歌词,歌词也不少字。”

他认为,和文学作品是息息相关,就算是歌词,他亦当作是文学作品。

是离不开文学的。必须要跟‘现在’连接在一起,要不然你每日抄唐诗宋词,你又不了解它,然后跟马来西亚这片土地没什么关系。”

他感慨地指出,我们的已经出现几乎断层的局面,没有了“连接性”。

“创作者没有兴趣再写新的(内容)。我相信很多人远远看到作品,不会去细看它了,因为都是一样的东西,写的内容又并非我们身边环境熟悉的,所以你不会投入。”

“如果写的是本地的文学作品,跟观众的互动会比较好一点,断层的不仅是家,还有观众。我希望能够把这种想法传达给本地的工作者。”

这次肩负两个重任,除了以过往得奖作品来创作作品,在颁奖礼当天亦担任“表演嘉宾”,将与手集团合作在现场挥毫。

我小心翼翼地试图打听,但显然不得要领,究竟他和手集团的合作会擦出什么火花?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?

我们不妨拭目以待。

墨迹:联展

参展家:
日期:2022年9月2日~17日
地点:八打灵再也表演艺术中心(The Gallery, PJPAC, 1 Utama E)
参观展,送你金庸全集。参加办法请扫描二维码,或浏览脸书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c.huazong

原文:星洲日报


彭庆勤 王嘉堃参与书法联展 花踪得奖作化成墨迹

(八打灵再也2日讯)我国著名书法家彭庆勤及王嘉堃,参与星洲日报筹划的“花踪墨迹:书法联展”,把花踪文学奖30年来的得奖作品化作书法!

书法联展为第16届花踪文学奖的焦点活动之一,从今天开始展出至本月17日,地点在雪兰莪八打灵再也表演艺术中心(The Gallery, PJPAC, 1 Utama E)。此次联展共展出28幅书法,彭庆勤及王嘉堃挑选了第一届到第15届的作,重新创作成书法,其中包含新诗、散文和小说。

曾毓林:赋作品另一生命

花踪文学奖工委会主席曾毓林在今天的推展礼致词时,表达了兴奋和期待之情:“每一届花踪,都迎来了许多好作品。这些风格迥异的文本,既为花踪增姿添彩,也丰富了马华文学。书法家彭庆勤及王嘉堃以毛笔诠释这些文本,结合书法的气韵情致,赋予了作品另一个生命。”

曾毓林呼吁公众别错过观赏的机会。他也钦慕有缘收藏这些作品的读者:“我今天看过了这些书法,真的是意蕴纷呈,把静态的文本写活了,展现出文本的美。”

彭庆勤:书法是情绪媒介

彭庆勤是一位全职书画篆刻艺术工作者,以创作及教学为主。打破常规,为书法“造字”,是他鲜明的特色之一。“书法是传达情绪的媒介,拆解再重构一个字,可以让这个字聚合更饱满的情绪。”

他坦言,这次的联展是很大的挑战,因为要在3个月内看完作品,消化后再创作,时间有些紧迫。“但这也很有趣,因为散文和小说篇幅很长,我们只能摘录其中一些段落来写,而文学作品本身有自己的完善结构,我们在做的其实也是拆解,要先把作品的情绪抽取出来,再融入到书法里,重新酝酿和建构。”

王嘉堃:书法离不开文学

王嘉堃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纯美术系,近年来以诗词融入书法,举办了许多叫好叫座的个展。他认为书法离不开文学:“许多留传下来的书法,其实都可视为文学作品,如《兰亭序》和《寒食帖》。”

他也致力于把书法拉近现代,“许多书法家写的都是古诗词,都是熟口熟脸的旧内容,不是说不好,但总该走出来,有自己的创造力。而作品写的都是‘此时此地’,是我们生活上经历过的,这让我的创作过程特别踏实,觉得这样的书法更贴合观众的情绪和感受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著名书法家黄金炳,受星洲日报的邀请为这次的联展题写主题“花踪墨迹”,并客串展出两幅花踪相关作品,作为对彭庆勤和王嘉堃,以及花踪文学奖的恭贺和祝福。

黄金炳与“花踪”文学奖的渊源极深,这多年以来,每每“花踪”文学奖的活动需要书法字呈现视觉效果时,都邀请黄金炳挥毫──今天的书法联展上,他也把他所书写的“海水到处有华人,华人到处有花踪”的花踪文学精神标语赠送给花踪文学奖工委会,并由本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和文教企宣主任曾翎龙接过,曾翎龙也是花踪文学奖工委会副主席。

参观书法展可赢金庸全集

读者参观书法展的同时,也有机会赢得一套金庸全集!

只要在9月2至15日期间参观“花踪墨迹:书法联展”,拍一张人在现场的创意照,公开分享在个人脸书,并#花踪墨迹书法联展即可。主办方将会抽选一位获奖幸运儿。详情可浏览“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”脸书。

此外,主办方也在书法展现场准备了120盒“文玩核桃”供读者免费索取。每人/每组参观者只限索取一盒,索完即止。

花踪墨迹:书法联展,配二图

 

花踪墨迹:书法联展,配二图
星洲日报筹划的“花踪墨迹:书法联展”即日起在雪州八打灵再也表演艺术中心(The Gallery, PJPAC, 1 Utama E)展出。(摄影:陈敬晖)。
花踪墨迹:书法联展,配二图
书法家彭庆勤及王嘉堃挑选了第一届到第15届的花踪得奖作品精句创作成书法。 左一起为本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、名书法家黄金炳、彭庆勤、王嘉堃和本报文教企宣主任曾翎龙。

新闻来源:星洲日报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