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画为什么越来越不像中国画?(好文章分享)

在世界面前,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,精英文化,是国粹,是中国美术的内核主体。几年前,遇到一个搞国学的长者,问:“是画家吗?”“是。”“画什么画?”“中国画。”“唉,现在哪还有中国画,都成洋垃圾了。”十分惊诧。

读《陈绶祥:中国画并非水墨画》,文中提到:“当前的绘画,非常简单,不中不西,没有准则,没有目的。”这“不中不西”说明现在的中国画,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了。著名艺术收藏者郭庆祥大喊“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堆垃圾”。

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,是中国美术的最高盛典,它既检阅全国每5年的美术创作成果,代表着中国美术的最高创作水平,同时也引导着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。然而自第六届起就诟病很多,到第九、第十届时则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喊停声,要叫停这个展览。不是国家要办这个展览不好,相反是一个非常好的事,而是举办这个展览出了问题,它没有达到办展的目的,相反起了非常大的副作用。

2014年的全国第十二届美展观者如云,叹息声声,更多的是悲哀和迷茫。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中国画展了,有人说最多算一个“山寨版的中国画展”,也有人说可算“半个山寨版的西洋画展”。整个展览入选作品近600幅就有近500幅工笔画,一个全国中国画展竟成了一个全国工笔画展。是工笔画便于造型更接近西画的感觉?谁都知道中国画以写意画为主体,工笔只是一个基础画科,再好的一幅工笔画都无法代表中国画的最高水平。

从整个展览的作品来看,有如下几个特点

 第一、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立足于物象的素描立体造型。
 第二、都注重于人工制作,甚至拼贴和机械打造。
 第三、追求画幅大、画面满,甚至堆砌,一味追求画面视觉冲击力。
 第四、不讲究笔法和墨法,也就是不要笔墨。
 第五、互相照抄照搬,多人一面,部分抽象作品直接搬袭西方。

有人说按这个标准,无论是石涛、任伯年、吴昌硕,还是张大千、黄宾虹、李可染、潘天寿、齐白石等任何人最优秀的作品都无法入选这个展览,原因只有一点,不在一条道上。

近600幅大作,浩浩荡荡,展线数千米,一小时路没走完画已看完。想一想曾于美术馆看一幅黄秋园的扇面都要驻足数小时之久,原因也只有一个,一个是表象,一个是内在。

到底什么是中国画?

中国人举办一个中国画展,成了一个山寨版。尴尬之余,就得回头来问一问:“到底什么是中国画?”也许这个问题很可笑,但确实没有多少人可以说清楚,因至今也没有一种确切的定义,好像是一个没定型或没成熟,一直在发展变化中的事物,这就是国人的悲哀了。把祖宗的东西弄丢了,把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东西搞忘了,是失忆还是真的文化断层了呢?

首先,我们从中国画的起源来看, “中国画,起源古,象形字,奠基础;文与画,在当初,无歧异,本一途。

古来有书画同源之说。有人认为伏羲画卦、仓颉造字,是为书画之先河,“文本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”。也就是说中国书画同源于文本,中国文本也就是汉字,汉字是象形字,象形就是图画,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完整的画。

汉字由点线构成,按天地中分东西平衡、阴阳相锲八方均衡的原理布局,是力学的祖宗,也是哲学的始祖,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本。按力学原理,唯一只有汉字既可以躺下,又可以站起来。

每一个汉字不仅有独立的音、形、意,还有背后的“义”,具有独立的生命。如“武”就是“止戈”即“阻止战争”, “命”就是“人一叩”,即趴在地上叩首于万物,懂得敬畏才是“命”。“福”从甲骨象形文中得知是一个人抱着酒坛祭祀,酒是粮食之精华,古时最珍贵之物,要奉献出来,因此“奉献”才是“福”。从这方面看,中国书画都是以不同的点和线进行某种合理的布局,以描绘某种形态以表达某种思想内涵的。

其二,从中国画的基本工具来看,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3件法宝:毛笔、墨、宣纸,综合来看3件法宝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是变化的,即毛笔是软的,其状态是变化的,墨分五色也是变化的,宣纸上墨后也是变化的。这样看来,中国画并不是一门刻求于造型的绘画艺术,更多是通过绘画造型对笔墨变化进行一种合理把握,追求“天人合一”的艺术。

齐白石说“似则俗,不似则非,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说的就是中国画追求的奥妙。如中医的用药,按两、钱计量,根据病情,用一种恰当的用量,则药到病除,良医也。中国画也是根据笔墨的变化,找到某种适度的形态,以来表达某种感觉和理念。因此中国画体现的不仅是描绘的物象,更多的是画家思想理念的本身,故有“万物造化、中得心源”、“胸有成竹”之说,“意识”是中国画的主体。

其三,从中国画的元素组成来看,中国画由诗、书、画、印等几个方面组成。“诗”并非一定要在画面上题上诗句,“书”也不一定要在画面上写上书法,而是指画面造景要有诗意,要崇高,美妙动人。而物景造型则要求是书法的笔法,要求变化无穷,而又恰到好处、浑然天成;“画”是画面形体,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;“印”也非独立于落款,而是在于均衡,补白,添彩而用,更要“印”的大小,形状,刀刻风范同画家气质,画面风貌吻配天成。

这些说明中国画要求有很高的综合能力,单一的绘画造型能力只是其最基本的功力,而更多的是绘画造型以外的东西。自古以来,也有许多精于造型的绘画,但都被称之为“匠”,真正的中国画必须有书法、文学、哲学、伦理学以及自然、社会等众多综合功力。

其四,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看,那就是笔墨了。笔墨是指画家用笔和用墨的形态和法道。画家通过笔墨形态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理念,古有“画如其人”之说,因此笔墨形态是中国画的第一要素,对笔法和墨法的研究是画家的主要追求。因笔墨本身具有独立的生命性,承载着民族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念,如书法用笔中“藏锋”,为什么要“藏”才美?因为要“收敛”,不要“锋芒毕露”。“富不露财、穷不短志”都是一种社会认知。

古有“文以载道,画以载道”之说,“道”既是事物发展之规律,又是社会认知和智慧,画中之“道”多为笔墨之“道”,如中国画的一根线条,要求“一波三折”曲直、浓淡、粗细、枯湿、虚实等诸多变化,行笔要有轻重快慢之气。一根平直不变的线条,被称为“死线”。这种特殊的审美观正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,即变化和发展是事物的真谛。因此有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、“胜不骄,败不馁”、“运去金成铁,运来铁成金”、“防微杜渐”、“莫看今日闹得欢,等到日后拉清单”等等都是相对变化的人生来说的。

如中国画中两根相接的线,最好不要直接连上,而是稍微离开一点,叫“笔断意连”,其实生活中如建筑上就有“有缝对接”之讲,否则热胀冷缩就会出问题;人与人的关系亦是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;夫妻之间也要“相敬如宾”;在为人做事上则是“说话不能满,做事不能绝”,都要留有余地。黄宾虹大师的山水画则直接“以点代线”,空灵、丰满、厚重、清雅。

其五,从中国画的结构法则来看,中国画不讲自然透视,有人说三远是透视法则,其实是布局原理,中国画在画面物象造景结构上只按笔墨关系处理,如以黑挤白,以白挤黑,以浓呈淡,以淡呈浓,以虚呈实,以实呈虚,以长呈短,以短呈长等等,通过相互映衬的笔墨关系原理来描绘物象的关系,这也是大千世界万物相克相生的自然法则,亦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。

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一般是“三角形”、“Z形”、“S形”

“三角形”依据的是“三点决定一个平面”的科学原理,在易学中“三”是万物之源,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“三足鼎立”,有“三”就有世界。“三”在中国画中是一个常用的基数原则,如点苔以三点为一组,画树叶竹叶以三瓣为一组,画石头以三面定形,画花草林木等等都以“三”为起。古人云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,“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”,“事不过三”,“一个好汉三个帮”等等在生活中都是同一理念。一个家庭有“父、母、子”才美满,一个世界最少有三股力量才能和谐,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审美理念。

“Z形”和“S形”呈螺旋上升势,符合事物发展规律,也可视为多个“三角形”构图法,但要求相邻的两个“三角形”必须同边,同边才能相连一体。这是大美,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,“血源”关系是其存在的根本,中国社会一直以家族社会构成,如百家姓,实行异性通婚,既是科学繁殖,更是维系和平。古代有诸多战争通过“易婚媾和”的典例。和谐是社会最高理念。

中国画中讲“穿插”,如 “相邻的两根线必须相交(延长线)”,并行线为“败笔”,三根及以上的线不能相交于一点,否则就是“死结”,这是一种科学的点线排列组合原理,同时承载了深厚的社会伦理,世界万物都是相连的,“有因就有果”、“有山就有水”、“木生火,火生金,金生土,土生木”社会是一张网,必须有序地梳理,如果许多事物纠结于一处就会出问题,人与人之间要手拉手,互相关爱,“和”是社会之大美。

其六,从中国画的题材主题看:虽分山水、人物、花鸟,但都遵循一个“高、大、上”原则,“高”是高洁、高尚;“大”是大气、正气;“上”是至尊、至雅。

这是我们民族精神,如山水画中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以“奇”、“俊”、“伟”、“雄”等为美;花鸟画中的“梅兰竹菊四君子”尽受人爱戴,因为梅花抗寒,菊花傲霜,兰花幽香,刚竹虚心,都是至高品质。当年齐白石在北京画界尽受排挤,尽管徐悲鸿抬举,乃受多人白眼,原因并非全是摆地摊出身,而是他破了中国画题材禁忌,如马桶、粪箕、老鼠、昆虫等等一些不入流的东西都搬到了画中,人称他下里巴人,不识高雅,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“大雅大俗”之名。

中国画给予人的是最高的境界,至尊的理念,卓越的智慧,以净化心灵。有人把《易》经总结为3个字,即“上、止、正”,“上”就要积极向上,向前看,有追求,“止”就是有底限和准则,如“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”。“正”就是道,要顶天立地,堂堂正正。中国画其实不仅是题材,笔墨、结构、意境,所有的一切,都在追求的就是这3个字。

这样看来,中国画不是一门纯粹的绘画艺术,因为它不以描绘物象本身为第一目的,更多的是通过描述物象的笔墨表达一种社会理念,表现的是人类的聪明、智慧、道德和伦理,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

如果从中西方绘画来看,西画是科学,中国画则是哲学;西画给予人形象感知,中国画则更多给予人理念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;西画讲技术,中国画讲功力;西画叫看,中国画叫品;西画是表现,中国画是传道;西画让人激动,中国画让人醒悟。

齐白石作品

为什么中国画越来越不像中国画了? 文:郭石夫

我觉得艺术是需要一定立场的,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立场,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谈,这个立场是文化的立场。关于文化,我们的艺术需要一个形式。中国绘画也不仅仅是文人画,它有很多种类,包括民间的,包括农民的画,你能说它不是中国画吗?其实它也是在中国文化这个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一种不同层次的绘画。

今天讲的书法与画的关系,实际讲的就是宋以来的文人绘画的发展,这个发展影响到今天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,因此它形成了我们的文化概念,形成了我们的文化立场,形成了我们对于书法、绘画,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些内在的美学精神的一种一致性。

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画是这个意义上的中国画,它和书法的关系。如果我们再往前推的话,它也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一个过程。

刚才谈到文化立场。专家们都是饱学之士,看了那么多书,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,还是从文化的角度,他们把中国的书法跟绘画的关系都说得很透彻,我没有他们那么高的学问,所以我也不可能像他们那么展开去谈,谈得那么深刻。

但是我作为一个实践的人,我就想谈谈我在画花鸟画的过程当中我自己的体会,没有书法基础,写意花鸟画就画不了,就没有办法画,且不谈它的精神内涵、文化价值、人文价值,我们就谈形式。为什么?因为这种绘画它是一种书写性的艺术,是通过书写的这种形式去表现的,最明显的就是画竹子,赵孟俯也谈到画竹子的问题,画竹子离开了书法的笔法,就没有办法画,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。

所以花鸟画跟书法的联系是最紧密的,因为它的这种形式是从书法里面派生过来,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,不是书法它是或者不是工具的问题,它后面承载着的是文化的精神、人格的表现,是人品格的要求,它之所以能成为艺术,它是承载着人的喜怒哀乐。

所以中国的文人画始终并不强调物象的真实,齐白石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妙,他说要去掉画家的习气。我就想,画家的习气是什么呢?其实画家的习气就是你太能画了,你画什么像什么,你画得都跟真的东西一样,这样还有什么意义吗?折射出来背后人的价值是什么呢?就没有了,看不见人。所以中国画讲看其画如见其人,我看到了这个人的画,我就见到了这个人,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什么样的品格,什么样的审美,折射出来的是这些东西。

所以它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,可是现在再翻过来说,我们今天谈的问题已经是二十年前、三十年前大家就在谈的问题,不是说今天我们学术才考虑到这个问题,我们就是因为从改革开放以后,由于我们这个教育的断代,我们就觉得我们中国人画的中国画它不像了,它骨子里头不像了,它的精神品格不像了。所以它是一个意化来的过程,我们的绘画更图示化的,更表面化了,更成为一种宣传品了。

这个时候,中国绘画的人文精神、人格价值还有没有?现在我们看到,尤其我当了几年全国美展的评委的时候我就看到,我们中国画越来越不像中国画了,我们画的人物,画家都在拿着相片画画,我们大家想一想,这是一个工匠干的事,它就是一个图而已。

我想我们的画家修养如果上不去,你的画很难说有什么品格,因为中国人讲绘画理念,不仅是表面的那些东西,不是讲的类同死物的东西。

文化的立场是很关键的,没有了这个立场,我们一切都无从谈起,我们只有争论来争论去,就好像我刚才谈到戏剧,有时候戏剧改革,但是你想一想,戏剧的形式,每一种戏剧的话,都有它自己固定的形式和它的形式美,我们讲京剧,京剧是什么?有人问什么是京剧,我跟你讲京剧就是戏剧二黄,没有了戏剧二黄它就不是个京剧,我们讲中国的文人绘画的这条脉络,如果抽掉了书法的内涵,抽掉了书法的线的意识的感觉的话,它就不再是这个东西了,它是另外一回事,它好与坏,那是另外一个判断的标准。

来源 月雅书画 (微信:订阅号从大师到巨匠 2023-02-08 )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